94岁仍每天工作 “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坚守科学“初心”

时间:2021-07-21 21:06:37 来源: 文汇报

  “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的天文人生搬上银幕,感动无数观众

  94岁仍每天工作,守望星空只为科学“初心”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她是新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被国际同行亲切地称为“Madam Ye(叶女士)”;她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使我国世界时测时精度在全球授时公报中从常年排名垫底跃居世界第二;她力排众议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让我国“探月”工程至少提前了五年……如今,94岁高龄的叶叔华仍每天去办公室工作,因为“天文台的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昨天,反映叶叔华院士一生与天文结缘的纪录电影《星河一叶》在沪举行首映仪式。她说:“宇宙这么广大,我们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因此,她说自己只是“星河一叶”。这位德高望重的女科学家“用天文承载浪漫,用实干诠释初心”的一生,透过大屏幕感动了无数观众。

  经历过战争,更知道强国意味着什么

  银幕上,时光退回到80多年前。年幼时,品学兼优的叶叔华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使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辗转来到广东连县求学时,一个大通铺就让她觉得“很好了”。她说:“经历过战争的人,更知道强国意味着什么。”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古今中外,对时间精确、统一的度量是一个国家头等大事。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得到“抬手可见”的精准时间是多么困难。叶叔华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上海外滩有个高塔,塔顶有个球,每天正午时分,她打电话给大球管理员,她在电话这头说:“准备好,一二三”,那边球应声而落,这就是报时了。

  国家工程对高精度的授时工作有迫切需求,当时叶叔华所在的徐家汇天文台的“时号”在全球天文台中每每都是倒数第一,因为他们用的设备连“小米加步枪”都比不上。叶叔华没有叫苦,她和同事们一起昼夜奋斗,终于使徐家汇发播的时号稳定度、精确度不断提高。

  做成一件事,是要奋不顾身的

  “宇宙是多么大,人在宇宙当中是何等小。怎么用有生之年,为人类做些好的事情?”在旁人看来,叶叔华仿佛天生有一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本事。透过影片记录的真实细节,观众才恍然大悟,哪有什么生来幸运,她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罢了。

  “我想做一件事,是会奋不顾身的。”叶叔华说到做到。在做VLBI时,为了要一根25米长的天线,她在四机部办公室被“晾”了15分钟,脑中闪过转身离去的念头,最终,她靠着坚持得到了这根天线。

  VLBI望远镜选址在距离上海3000公里的乌鲁木齐,该地只有一个条件很差的卫星基站。冬天,叶叔华穿着一件厚重的老羊皮大衣去看选址,爬到一半,连气都喘不上来。当时,叶叔华甚至感觉“是不是要死在这里了”,转念一想“死就死吧,也值得。”还好,老天没有为难叶叔华,让她艰难爬到了目的地。

  有年轻科学家问叶叔华,在深空探测领域如何抢占制高点?她说: “一要有信心,二要奋不顾身去做。”唯有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叶叔华用一生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做对国家有用的事,比个人成果重要得多

  叶叔华总是看得很远,这为她赢得了战略科学家的称号。但很多事情一开始,难免总有人不理解。比如,她发起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是一个关乎地震、火山的大科学计划。有人问“你一个做天文的,为什么要做地理计划”,后来大家慢慢理解了发起大科学计划的必要性。她说:“做对国家有用的事,比我个人成果重要得多。”

  一生仰望星空的叶叔华,90多岁还在思考许多“前卫”的问题:空天飞机是什么?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太空军”出现了怎么办?……

  叶叔华表示,天文学不止是浩渺宇宙,也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需要有人“守望”星空。

  展望未来,她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一定要努力学习、只争朝夕。现在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稍不留神,机会就会溜走,身为科学家,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于国于民有意义的事情。”

编辑:小新